学院简介: 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始建于1956年,首任所长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学部委员(院士)叶桔泉教授。2013年6月,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个地方分院,是我省专业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时还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国家中医应急救治医疗队及基地依托医院、江苏省中医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美国心脏协会(AHA)授权的专业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是省卫健委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首批试点单位、省科技厅科技改革三十条首批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项目储备库,2018年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22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科技创新,聚力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该院拥有研究体系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研究能力较强的中医药科研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创制实验室、国家专利产业化江苏中医药试点基地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该院先后研发了国内首例复方中药注射剂脉络宁,以及月月舒、乳康舒胶囊等中药新药。积极实施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学术理论传承创新,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方,积极推进医院制剂研发。近5年来,该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标科研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项,国家新药创制重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43项、厅局级课题221项。相继获批江苏省医院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消化肿瘤临床医学创新中心、江苏省临床中药学交叉医学创新中心。并先后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科研成果奖31项,获国内外专利159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取得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个、制剂注册批件12个;发表论文近1737篇,其中在SCI期刊发表434篇。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所、圣和药业、鲁南制药、天津天士力集团、中山制药等合作,真正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提升内涵,倾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目前医院核定床位830张,规划床位1500张。消化科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骨伤科、心血管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心血管科、妇产科、呼吸科、消化科、骨伤科、肿瘤科、内分泌科、普外科、儿科、肾科、老年科、神经内科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药学部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Ⅱ类)建设单位。内分泌科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消化科为江苏省中医重点学科。同时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5个专业及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医院现有3.0T核磁共振(MRI)、高端CT、体外膜肺氧合急救设备(ECMO)、脊椎微创手术导航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国内领先的医疗设备。骨科复合手术室实现了从传统脊柱微创技术到数字脊柱微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常规开展心血管介入(PTCA)、消化介入(ERCP)、神经外科介入(DSA)、心脏瓣膜置换(CVR)等先进的诊疗技术。建立了甲状腺疾病、脊柱退行性病变中西医结合、消化道肿瘤防治优势学科群。积极探索新的诊疗模式建设,建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一体化诊疗平台。一批科室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计生委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和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检验科作为华东地区第二家ISO15189认证单位,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外科病房暨转化医学综合楼即将正式投入使用,为争创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添砖加瓦。教学兴院,全力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师。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承担着多所高校的理论教学、临床带教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医院目前拥有博士、硕士导师136名,每年接收带教各类学生700多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医院从1997年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08年成为“江苏省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2009年成为“江苏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5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12月成为首批国家卫健委“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培养基地)”。我院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规范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我院教学质量,截止2023年已累计培养结业学员共802人。医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不断加大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医院在2023年完成了临床技能中心的改造工作,投入100万组建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平台,以满足各类学生培训考核需求。教学兴院,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抓手”,提升技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是教学的关键。多年来,医院在注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理论、技能培训之外,更加注重对学员的医学人文熏陶和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住院医师。人才强院,着力构筑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单位目前员工13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390余名,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36人,省国医名师1人,省特聘医学专家1人,江苏工匠2人,12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拥有国家“杰青”“优青”以及一批国家卫健委和省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和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等重点人才项目328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获批省医学创新团队。2017年以院“名医工程”为抓手,储备和搭建“老、中、青”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每年派出德才兼备人才,完成援外援疆、对口支援等任务,为国争光,为单位添彩。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抓好“防控、安全、管理、服务、发展、党建”的“六抓”工作为主线,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近年来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江苏省文明单位、全省创先争优·争创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国家级和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市级巾帼示范岗、省级机关、省卫生健康行业党员示范岗、厅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岗位明星、省勤廉标兵、省十大医德标兵、江苏工匠、省十佳健康卫士等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投身院内坚守、逆行支援、属地保障“三大战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派出两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荣获省委、省政府“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援武汉青年突击队获共青团江苏省委“先进青年集体”称号,27人次受到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省最美医务工作者、省百名医德之星、省最美抗“疫”家庭等省级以上表彰。2021年抗击禄口疫情期间,先后派出102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病区。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支援海南疫情防控中,共212名医护人员参与方舱队和核酸应急采样队支援。圆满实现“打胜仗、零感染、平安归”,2500余人次保障属地20万人次核酸采样与疫苗接种,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在新的形势下,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党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医药相长优势,促进中医药应用基础向临床的转化,发扬“仁心仁术、前沿前驱”的院训精神,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苏、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记事:1、2003年,我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教学医院协议。2、2003年6月,我院首批40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4人、讲师7人。(南中医大人字〔2003〕41号)3、2004年,我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签订教学医院协议。4、2004年7月,我院首批14人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兼职教师高级职务,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南医大人〔2004〕51号)5、2005年5月,我院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院校合作协议。6、2005年6月,我院有67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2人、讲师19人。(南中医大人字〔2005〕52号)7、2006年11月,我院首批专家13人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中医大研字〔2006〕23号)8、2006年12月,我院正式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中医大教字〔2006〕208号)9、2007年,我院有55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10、2007年7月,我院21人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兼职教师职务,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南医大人〔2007〕40号)11、2008年,我院共有12名专家被增列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老师,其中有2名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中医大研字〔2009〕8号)12、2009年10月,我院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签订本科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协议。13、2010年,我院有64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7人、讲师20人。(南中医大人字〔2010〕52号)14、2010年12月,我院与南京卫生学校签订教学医院协议。15、2010年筹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16、2011年,我院共有14名专家被增列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老师,其中有1名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中医大研字〔2011〕13号)17、2011年10月,我院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优秀教学基地”。(南中医大教字〔2011〕169号)18、2012年2月,开始承担南京中医药大学床边教学工作,第一批共有32名学生。19、2012年6月,我院与中国药科大学签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协议。20、2012年8月,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苏人社发〔2012〕350号)21、2013年,我院有60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1人、讲师22人。(南中医大人字〔2013〕13号)22、2013年12月,我院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优秀”。 (南中医大教评字〔2014〕2号)22、2014年,我院有4位专家新增为南中医的博导,13位专家新增为南中医的硕导。(南中医大研字〔2014〕21号)23、2015年2月9日,我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的协议。24、2015年11月,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中药专业认证实践教学基地考察。25、2018年9月,我院6位专家新增为南中医博导, 24位专家新增为南中医硕导。(南中医大研字[2018]19号)26、2022年3月,我院新增硕士生导师40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博士生导师总数首次破“百”。(南中医大研字[2022]6号)27、2024年3月,我院新增硕士生导师36名,博士生导师8名,现有博导29位,硕导106位,共计研究生导师135位。
中医病机病证理论及应用
甲状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代谢性疾病的自然疗法,内分泌疑难杂症的规范化处理
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房颤)的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微创心脏外科临床研究。都是着眼于最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且是最主要的难点。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妇科各种微创手术,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胃癌前病变的控制与逆转及慢性肝病的防治,胃肠病及慢性肝病的防治研究
中药制剂研究,尤其在中药多组分新型给药系统、抗肿瘤中药研发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整合多组学手段,聚焦肠道菌群靶标,开展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质量控制研究和健康产品研发,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转化。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科研等工作。多年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围手术期(术前补益气血、术后理气通腑、健脾益胃、补益肝肾)及放化疗期(养阴清热、补益肝肾,止呕开胃、气血双补、活血通络)中的作用,确保肿瘤患者在前期治疗的顺利完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与科研
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脊柱疾病(颈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胸及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和感染等疾病)的微创手术及骨折创伤、关节疾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妇产科临床疑难危重病症,尤其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月经病、内异症等疾病诊治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心血管内科专家(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消化系疾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擅长小儿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疾病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治
长期从事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及作用机理,从中药化合物库中筛选可以解决西药耐药、毒副作用等临床问题的有效化合物
主要研究的研究方向是中药及其天然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微环境和炎症中的调节作用
中药民族药新药、医院制剂、食品与保健食品研究
中药新剂型、新工艺、药效物质基础及新产品研发
中药质量控制和创新药物研究,结合中药分析,中药炮制,中药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开展中药材规范化加工,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定及炮制机理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和质量控制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1. 中药多组分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抗肿瘤、抗老年性相关视网膜等疾病的临床前研究;2. 通用型纳米乳剂增溶技术的新药研发与产业化研究;3. 功能化无机纳米粒化学免疫治疗肿瘤的临床/临床前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中药化学与分析
主要从事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心脑血管药理等方面
药物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
主要研究中药中活性单体成分的药效筛选、机制、分离与鉴定,并从事中药保健食品的有关研究;采用现代的药理机制、影像医学手段,对中药活性及活性成分进行明确的探索和开发。
糖尿病相关疾病与降糖药物研究,结合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方法,开展降糖药物评价与作用机制探讨,进行降糖中药开发应用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药理学
药物分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制剂与分析
1、中药特色制剂现代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中药炮制原理的现代系统研究。
长期从事中医脑血管病及中医养生“治未病”临床及研究工作,尤其配合针灸治疗对多种脑血管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结合针灸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头痛、眩晕、失眠症、焦虑抑郁等疾病,对于颈腰椎病、膝关节病、手足麻木、焦虑症、癫痫、脑萎缩、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疑难病中医治疗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1)心系疾病中医证治规律、创新病机理论和经典方剂临床疗效的再评价研究;中西医“药-技”融合辨治心系疾病的思路拓展研究; (2)从铁死亡等细胞死亡方式及其涉及的氧化应激-炎症级联机制的方向探索益气、活血、补肾、清热治法指导下的中药药对、方剂防治血管稳态失衡性疾病的机制研究; (3)经典方剂防治心房颤动、心力衰竭、高血压兼变证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效应机制研究。
主要致力于肾脏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肾病等继发肾脏病的诊治工作。同时开展了对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等技术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目前着手泽兰水提物治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及肾宁II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精通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擅长四肢复杂骨折和骨盆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下肢畸形矫正技术
常规开展髋、膝、肩关节的初次置换和翻修手术,中西医结合阶梯化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运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及肘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开展多项新技术,创立了关节镜下肩锁关节脱位三袢钢板重建复位技术。善用张锡纯经典方剂治疗四肢关节及脊柱疾病
消化系常见疾病
1、正骨整脊手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 传承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正骨经验,结合美式整脊技术,形成正骨整脊手法的技术方案优化和规范标准。 2、基于移动终端的人工智能辨证系统研发 研发智能穿戴设备采集中医四诊大数据,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辨证系统并针对骨科疾病推广应用。 3、组织工程外科修复纤维环损伤 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外科修复和再生纤维环损伤,改善椎间盘细胞所处的炎症环境并恢复椎间盘纤维环结构完整性及力学稳态。
妇科内分泌、月经病
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及冠脉介入等技术,研究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作用机理。
致力于腹部、浅表器官、心脏超声诊断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甲状腺及乳腺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各种肿瘤的超声造影诊断、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
从事急危重症医疗工作十余年,在呼吸、心血管、胆系疾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在重症感染、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营养、器官功能支持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呼吸临床研究
[1]甲状腺结节的术前精准诊断:临床、血清学、超声、细胞学和分子学标志物在甲状腺结节精准诊断的作用,以及精准诊断平台的建立。 [2]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非手术治疗:(1) 甲状腺结节的随访体系的建立;(2) 热消融治疗研究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队列随访研究,包括良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Graves甲亢;(3) 甲状腺疾病热消融技术平台和疗效评价体系建立。 [3]代谢性疾病参与甲状腺结节与肿瘤发病的机制: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通过表观遗传促进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甲状腺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在甲状腺结节和肿瘤发生中的机制探索。 [4]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尤其是Graves甲亢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进一步探索富碘中药治疗甲亢的中药靶点。 [5]老年人甲状腺疾病随访和干预的人群队列研究,观察甲状腺疾病尤其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自然转归、对健康的危害,并探索早期干预的价值。
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
风湿免疫病临床研究
内分泌与代谢病临床研究
选择特色药用生物资源,采用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并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对活性成分明确的中药进行药理作用机制与体内过程的研究,从更深层次探索中药的作用原理。
中药化学与分析学;中药制药技术
擅长肺癌、胃癌、肠癌、肝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药物的心脏安全评估和以离子通道为靶标的药物研发
擅长各型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积水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危重症及顽固性头痛、意识障碍、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病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关键靶点研究
人工智能辅助重大疾病相关的药物靶标识别、先导分子发现、作用机理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
擅长肾脏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等的中西医诊治,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独立开展专科相关技术如腹膜透析、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及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深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球囊取栓术、肾囊肿穿刺及肾活检术等。
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组分的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及新型递药系统的研究
从事溃疡性疾病以及中药抗肿瘤物质基础研究。
1.经典名方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及机制探讨,2.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传承;3.江浙沪名医膏方数据挖掘的实践及推广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质量评价研究。
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中药化学与分析/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
肿瘤血管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基于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对肿瘤血管、血管生成拟态抑制作用的研究
主要从事药物制剂新技术研究,在挥发油固化和组分中药固体分散体研究方面在国内有较高的影响力
从事临床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
各种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防治放化疗、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肿瘤患者的康复调理
从事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中药抗肿瘤药理及抗癌新药开发等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及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分级诊疗管理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研究
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尤其擅长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药防治放化疗、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肿瘤患者的康复调理,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研究
从事中医五官科学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靶向离子通道的动物类中药药效物质分离鉴定及其治疗慢性疼痛、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从事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尤其是中西医结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甲状旁腺肿瘤、胃肠道肿瘤及肥胖症等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
擅长重症感染的诊治及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的管理。在危重病人液体复苏、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和持续血液滤过等方面有一定研究
药理与毒理
内分泌及骨代谢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医妇科学生殖内分泌
脊柱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下的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研究;尤其对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喉源性咳嗽、以及耳鸣的中医理论及治疗有深入的研究
1.中药及天然药物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痴呆心血管疾病等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 2.医院中药制剂临床验方备案研制 3.中药创新药物研制
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针对肿瘤等相关疾病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工作。
纳米递药系统的体内命运研究:中药传统制剂的研发
药效与成药性评价(抗炎、抗肿瘤药理研究)
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
擅长消化疾病尤其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综合诊治。肠易激综合征和肠道息肉等病变的临床治疗和机制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中药制药技术与产品研发
围绕消化道肿瘤开展中西医结合“减毒增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防治研究:围绕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周围神经病变、靶向药物手足皮肤反应、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放射性皮炎等开展中医药干预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 (2)抗肿瘤治疗增效研究:围绕大肠癌开展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免疫抗肿瘤增效的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中药质量评价及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的介入治疗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胆汁返流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等疾病。精通内镜操作诊断及相关治疗技术,如EUS、EMR、ESD、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及消化道支架置入等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心肌缺血与氧化应激、冠心病与泛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作用的靶点及微观机制研究。
1.用于新药IND/NDA注册的药学研究; 2.中药医院制剂及大健康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 3.基于中药人用经验收集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脏病、急慢性尿路感染等专科疾病,以及亚健康、肾病虚证的中医调理。中医药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慢性并发症。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机理研究(围绕糖尿病、脂肪肝、化疗神经病变等方向)
从事中药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脑血管病、失眠、帕金森病、癫痫、肌无力、运动障碍等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其机理研究。
中药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发病机理及药物靶向研究
一直致力于神经外科学方面的临床诊疗工作尤其是功能神经外科方面,在神经外科重症及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注重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及研究。
中药整体质量评价和中药大小分子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
急重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消化道癌前病变的诊治及中医药作用的靶点及微观机制研究;肝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中医药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活性成分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胃肠道肿瘤的内科治疗